福建海域进入赤潮高发期 部分海域出现赤潮! 爆发赤潮≠海鲜有毒,福建海鲜表示:这锅我不背!
* 来源 : 海洋知圈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0-04-26 * 浏览 : 247

近日

泉州这片海域发生赤潮!

所有人注意啦!


图片来源:厦门快讯

    新 消 息!!!


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消息:4月20日,惠安县大港湾附近海域发现赤潮,赤潮海域水体呈棕褐色,面积约4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细弱海链藻,最高细胞密度为3.24×107个/升,高于赤潮基准密度。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蛎养殖,目前未受赤潮影响。


4月21日,据莆田、泉州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莆田南日岛海域水色维持正常,泉州大港湾海域赤潮略有减弱。具体情况如下:


>>>>

一、莆田海域


20日,南日岛东岱附近海域水色已连续2日无异常,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无毒的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最高细胞密度下降为2.82×105个/升(基准密度:6×105个/升)。


>>>>

二、泉州海域


21日,惠安县大港湾附近赤潮仍在持续,赤潮海域水体呈棕褐色,面积缩小为2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细弱海链藻,最高细胞密度为1.28×107个/升,较昨日略有下降。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蛎养殖,目前未受赤潮影响。


    爆发赤潮≠海鲜有毒!!!

由于在人们印象中,“赤潮”一词经常与“有毒海鲜”挂勾,加上多家媒体宣传,近期海鲜销量(尤其是贝类)出现了明显下滑。这对于尚未从疫情寒冬期回暖的贝类产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并非所有赤潮都会导致贝类有毒。譬如今年4月福建海域发生的所有赤潮均为无毒赤潮,目前未对周边养殖造成影响,对应养殖区的海鲜依然可以放心食用!

据统计,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80%以上为无毒赤潮,这类赤潮不会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

       媒体宣传的本意也许是警示市民,但由于部分媒体和自媒体报道上的不准确,导致众多市民对海鲜产生误解,影响了贝类的正常销售,养殖户表示很无辜。

       这次事件也告诉我们,公众对于赤潮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存在一些误区。赤潮不是漂浮在海面上的“红色垃圾”,它的出现、爆发、消亡都与海域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

相关专家介绍,每年4月到6月是福建省赤潮高发期。其中,无毒赤潮能为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源,但如果无毒赤潮超过一定密度,就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因此要防范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若发现有毒赤潮,相关部门会发布赤潮预警,提醒公众避免食用来自有毒赤潮海域的海产。

赤潮是什么?


       赤潮是一种由于藻类、原生生物或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的生态异常现象。这些能产生赤潮的生物,在学术上被统称为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看似弱小,几乎很难用肉眼识别,但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旦温度、营养盐等条件适宜,它们就能迅速组建出庞大的“军队”,然后“一统江山”,形成赤潮。

近几年走红网络的“蓝眼泪”也是一种赤潮  图:sohu.com


       赤潮虽然带个“赤”字,但不代表所有赤潮都是红色的。黄色绿色棕褐色……都是常见的赤潮颜色。

       赤潮颜色主要受赤潮生物的种类、密度及所处环境的影响。比如蓝藻产生的赤潮是绿色的,拥有碳酸钙外壳的球石藻形成的赤潮则是白色的。而同样是能造成“蓝眼泪”的夜光藻,在福建海域常见到的是粉红色,但在其他海域可能就成绿色的了。











粉红色与绿色的夜光藻  图:P. J. HARRISON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赤潮看起来还挺“赏心悦目”的?小心,别被它五彩斑斓的外表蒙蔽了,它的杀伤力可大着呢!


赤潮的危害


       赤潮可以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种,它们危害其他生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毒赤潮


       顾名思义,有毒赤潮可以产生毒素,从而“化学攻击”其他生物。它们的攻击途径可以归为三种:第一,直接释放毒素。第二,死后释放毒素。第三,将毒素积聚在滤食性生物(如牡蛎等双壳贝类)体内。虽然这些毒素并非来源于贝类,也并非贝类独有,但却被统称为贝类毒素

       贝类毒素可以通过食物链层层积聚,层层传递,最终危害到人类。每年因食用有毒海鲜中毒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消费者要注意,发生有毒赤潮海域的海鲜千万不能食用!



无毒赤潮


       无毒赤潮无法产生毒素,也就无法使得海鲜成为“毒罐子”。但它们能通过霸占当地海域的氧气和资源,来压榨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可以说是霸道至极。

       首先,有些赤潮生物大量密集后,可以粘附在鱼鳃上,使得鱼类无法正常呼吸,最终只能窒息而亡。

       其次,大量的赤潮生物本身就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加上它常常漂浮在水面上,阻断了水体和空气之间的氧气交换,水下的氧气便越来越不够用了。






2017年大亚湾海域出现无毒赤潮,逾万条鲻鱼死亡

图:人民网


       就算赤潮进入了消亡期,迈向死亡的赤潮生物仍在酝酿一场“同归于尽”的戏码——藻类死亡后的分解过程同样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使得原本就稀薄的氧气条件更加雪上加霜。因此,赤潮的消亡期同时也是水生动物的死亡高峰期。
虽然 爆发赤潮≠海鲜有毒,
但还是需要注意!
因为由赤潮引发的贝类中毒
是一种毒性较强的有机毒素

贝类毒素可致死?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麻痹性贝毒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为2000起死亡率达到15%

>>>>

贝类中毒有何现象?


一旦食用含有麻痹性贝毒的贝类,毒素很快释放在体内释放,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目前,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尚无特效解毒方法


注  意  事  项  !!!

>>>>

千万不要自行采食野外贝类!


专家表示,即便有毒赤潮已经消亡一段时间,受污染的水产品依然会有毒素反应,尤其是对双壳贝类的影响较大。

>>>>

吃海鲜一定去正规市场购买!

大家在购买贝类(如牡蛎、青蛤)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

食用贝类请注意以下要点!

贝类要煮熟后方可进食;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

尽可能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贝类,尤其是野生贝类;

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

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

肝病患者或免疫缺陷者以及酗酒者,勿生食贝类;


>>>>

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若进食贝类海产品后,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及肌体无力、头痛和晕眩等症状,请及时前往邻近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将饮食史告诉医生。




END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信息评论模块,无需修改!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评论列表模块,无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