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去了南水北调渠首,这有项护水经验正在全国推广
* 来源 : 中国环境 * 作者 : 谢佳沥 * 发表时间 : 2021-05-14 * 浏览 : 250

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 王晔 燕雁


水是生命之源。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中,水是最灵动、最活跃的元素,是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继2020年11月在江苏扬州考察东线工程,时隔半年又考察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南水北调,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打通流域、跨越区域,这是依托祖国自然地理下的一盘大棋,也是确保南北方均衡发展的战略大举措。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闸通水,清泉一路逶迤北上,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沿线地区的20多座城市正式调水,有效缓解了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为沿线受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中线工程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调水约380亿立方米,惠及群众超过1亿人。同时,累计生态补水超过53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如今,河南、河北境内的白河、滹沱河等多条河流水清岸美,天津海河水位升高,北京永定河水量丰沛,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环境。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水龙头”,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狠抓环境整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中线工程出水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标准。在库区和干渠沿线大力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垃圾污染,先后否决、终止超过430个各类工业项目,关停1100多家企业,关闭搬迁1500余家畜禽养殖场,取缔5万多个库区养鱼网箱。在汇水区完成29万亩退耕还林,开展3300亩石漠化试点治理,累计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等情况。摄影:新华社记者 鞠鹏 王晔 燕雁


在日常监管方面,南阳市建立了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组建巡查队伍,强化区域应急协调联动。创新实施“互联网+护水”机制,对重点部位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在应急管理方面,南阳市贯彻“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落实“找空间、定方案、抓演练”三个关键环节,把水污染事件现场临时找“应急池”变为提前规划好清污隔离空间,为事故现场处置赢得主动。通过多起事件的成功处置经验,总结形成了“南阳实践”。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召开2020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暨“南阳实践”总结推进视频会,要求各地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河流入手,组织开展“南阳实践”的推广,制定实施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


人和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人类发展水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看的是水,更是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域各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如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南阳市共接待游客635.1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6.34亿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0.3%。湖北省十堰市共接待游客622.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48 亿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1.9%、27.8%。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信息评论模块,无需修改!
这里已调用系统的评论列表模块,无需修改!